这一天,许多习惯将搜索引擎设为主页的网民还没有从昨天的“百度被黑”事件中转过神来,另一则更加爆炸性的消息又在传开:谷歌官方博客宣称已经作出决定,不愿意继续审查“谷歌中国”搜索到的结果。如果有可能的话,接下来的几周里,谷歌将和中国政府商议,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运行一个不必经过过滤的搜索引擎。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可能意味着谷歌将不得不关闭“谷歌中国”,甚至是谷歌中国办事处。
这一消息可谓石破天惊。如果谷歌真的因此退出中国,那将会对中国搜索引擎业界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产生长远的影响,可以说对于近期风雨不断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2005年,谷歌准备进入中国的时侯。当时李开复和谷歌的CEO施密特曾经有过一番对话,李开复将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失败的经验归结为三点:一是不够放权;二是忽视了客户的需要,没有在中国组建一支研发团队;三是眼光太短。施密特理解了李开复的意思,他告诉李开复:“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Google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也有五千年的耐心。”据李开复事后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承诺,他才会放心加入谷歌。
在李开复主政谷歌中国的四年中,谷歌的确是这样做的。在06年谷歌市场份额跌到最低的时刻,面对着内部“收购一些成熟团队、迅速打开局面”的建议,李开复力排众议选择了慢热策略,从校园招聘做起,将谷歌总部的文化移植到中国来,在此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本土化道路。
在林军的《沸腾十五年》中对这一选择做了这样的评述:“‘招聘战略’既是李开复的优势,也更符合Google的工程师文化。短期内,可能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长远看来,建立一个几乎复制“自下而上”管理模式的工程师队伍,可能无论对谷歌的长远发展,还是和总部更好的沟通,都更为有益。不过,由于没有抓住2006年的战局,谷歌和百度的争斗中失去了一击而中的机会,短时间内看不到谷歌超越的可能。”
现在看来,这样的结果早在李开复与施密特那一番谈话之时就已经确定。
最近在为电脑报做《谷歌中国困局》的约稿的时候,通过对谷歌中国的搜索请求量份额和营收市场份额的对比,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006年以来,谷歌中国的搜索请求量份额基本稳定在20%左右,但以营收计算的搜索引擎市场份额却在稳步上升到了30%,换言之,谷歌单次搜索所创造的商业价值大于其他竞争对手。这或许正是李开复在任上为谷歌中国的定下的策略:不落后于整个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同时不断提升单位盈利能力,这正是保证谷歌中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详见电脑报年刊《谷歌中国困局》一文相关内容)。
为谷歌中国打下良好基础的李开复于2009年9月4日离职。然而,谷歌中国并没有能按照李开复设计的道路走下去。
在《第一财经周刊》记者骆轶航、徐涛撰写的《Google China,in or out?》一文开头就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谷歌中国正在抹去李开复时代本地化的痕迹,从Google China转变成 Google in China,究竟意味着什么?现在看来,谷歌所做出的石破天惊的决定并非是一时起意,而是由来已久积怨的爆发。
尽管有了施密特那一番“五千年的耐心”的保证,如同所有的跨国公司一样,谷歌中国也不能免除总部一直以来指手画脚的命运。在“三驾马车”时代,据说谷歌中国联席总裁周韶宁曾试图招聘一个女秘书,却被总部连续四次否决;尽管推出了符合中国法律的Google.cn,但当中的过程并不平静,李开复曾多次飞回山景城总部回答来自各方面的问题;2008年5月汶川地震“哀悼日”之际,谷歌中国将Google.cn首页调成黑白色,这一“擅自举动”曾遭到总部的质询;而在谷歌中国内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往往有着一种束手束脚的感觉,可以说,李开复在主政谷歌中国这四年一直在努力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关于李开复的平衡特质参见我的另一博文:李开复:《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者》,在我和林军的新书 《李开复:从心选择的智慧》中也有描述),然而这种在钢丝上的工作却消耗了李开复太多的热情,他是一个更适合去不断开创新的事业的人,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灭火上。这个时候的李开复,不可避免的要开始做出新的选择。
正是有了对谷歌中国自李开复离职前后的对比,我们才会发现,李开复在谷歌四年中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不易,甚至我们可以夸张一点地说,谷歌对中国市场的耐心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一人身上,一旦他离开,而他的继任者又没有像他那样在各方面保持平衡的能力的话,Google China转变成Google in China是必然的事。
注: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http://www.ocean-ad.cn澳煦互动